福建林学院学报
主办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国际刊号:1001-389X
国内刊号:35-1095/N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4692 人次
 
    本刊论文
蚌埠市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路

  论文导读::蚌埠市四分之三的人口在农村。现代林业是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论文关键词:蚌埠,林业,新农村建设

  现代林业是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林业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林业生态建设既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又是农业和农村的生态屏障,在新时期新阶段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既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生态优先,兴林富民,突出以人为本和林业特色,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优美的人居环境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蚌埠市四分之三的人口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点都在农村,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构建合理的“城—镇—乡—村”体系,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近年来,蚌埠市把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与“千村绿化”工程结合起来,大力营造经果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农业论文,发展林业产业,努力实现“村村绿”、“村村美”和“村村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十五”期间人工造林33.66万亩,速生丰产林和经果林近100万亩,形成区域化栽种布局;初步形成了“一县一特色”、“一村一品”的格局。林业建设与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建设(长防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千村绿化”工程、万里绿色长廊建设工程和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紧密结合,全力构建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打造“绿色蚌埠”。各县区以“四清、四改”为抓手,加强村庄整治力度,积极开展美化家园行动,森林覆盖率达17.1%。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18%,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6‰以下,无公害防治率80%,林木种苗产地检疫率94%。林木蓄积量达562万立米,林业产业产值达4亿元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蚌埠市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1.1发展林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林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蚌埠市林地面积130万亩,全市活立木蓄积量562万立方米,近40万亩的中幼林抚育将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资源基础;全市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34万亩,现有各类木材加工企业180余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27家,2007年,全市木材加工业共创产值12202万元,占整个林业总产值的23.5%;经济林基地6.8万亩,2007年,全市经果林产值达8004万元,占整个林业总产值的15.4%,主要种类涉及石榴、梨、桃、葡萄、枣、茶、中药材等。发挥好优势资源,做大基地,做优产业,做强企业,加快林业产业化步伐,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此外,国家启动的长江淮河防护林、退耕还林、速丰林等林业重点工程,使生态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同时,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蚌埠市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8来,已使15893户农民直接受益,共完成退耕还林种植20.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4.9万亩,封山育林0.6万亩。至2007年退耕还林工程为项目区农民带来6900万元的直接收入,待经济林进入盛产期还将带来5995万元的年收益。

  1.2发展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

  乡村文明整洁是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展林业既可以提高农民生态道德意识农业论文,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改变传统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形成“道路林荫拥护,农田林网环绕,村庄绿树笼罩,庭院花果飘香”的新农村美好家园。

  村屯绿化既是农村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摘要结合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努力创造出村屯绿化的地方特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村容整洁的良好生态环境。

  1. 3发展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

  管理民主是通过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使农民获得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林地和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是农民在参与林业生产过程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由农民管理好、经营好这一重要生产资料,不仅能落实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还能够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是推进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蚌埠市近几年深入开展林权改革,还林还权还利于民, “十五”期间发放林权证3.1万份,发放面积达30余万亩。

  1. 4发展林业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通过平原绿化达标、“五八”造林绿化达标、林业二次创业、万里绿色长廊,长江淮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初步建成以城市、集镇、村庄绿化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为“点”、以道路、河渠绿化为“线”,以丘陵荒山荒地绿化和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成片造林为“面”,布局合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在防止区域性水土流失,改善局部生态环境,防风抗灾、调节小气候,保障农业稳产高产等方面,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形成国土的生态安全屏障。

  2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

  2.1指导思想

  把造林绿化作为富民工程,紧紧围绕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突出重点,确保国土生态安全;积极推进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以机制的创新来调动社会营林、护林的积极性;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牵企业、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发展林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的格局,使林业在改变生态环境面貌的同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2.2建设原则

  (1)突出“家有新能源、户有经济林、村有风景树”的林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题

  家有新能源,就是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大力发展农村新能源,让85%以上的人家用上沼气或液化气、太阳能等新能源;户有经济林,就是根据村社的自然条件,结合名特优等林果和乡土品种,鼓励广大农户大力发展经济林,平均每户种植1亩,通过经济林增收致富;村有风景树,就是在维护好村庄原有名木古树的基础上,每村新种植10棵以上风景树,让村庄掩映在绿荫之中,倡导绿色的乡村风尚。

  (2)因地制宜原则

  蚌埠市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不尽一致农业论文,历史地理基础不一样,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采取的模式也应有所不同。城市周边地区新农村建设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强生态防护林和公共绿地系统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平原农区要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注重农村生态条件的营建方面,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山区的重点放在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开发方面,进行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3)量力而行原则

  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经济发达些的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大力度,率先垂范;欠发达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也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尽最大努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各级政府制定规划或确定项目,应充分听取农民意见,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切实把发展自主权还给农民。

  (4)循序渐进原则

  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内容多,时间长。切忌将新农村建设仅视为盖房子,把新农村建设变成口号,搞成劳民伤财、千篇一律的形象工程。要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建设目标

  根据目前林业发展现状,围绕蚌埠市新农村建设“111”工程(即1个示范区、10个试点镇、100个示范村),以“十乡百村兴林富民示范工程”为中心,把发展林业经济列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以“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林业强市、实施林业产业化”为目标,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建设任务,落实扶持政策,建立服务机制,加快推进花卉苗木、石榴、梨、葡萄等经济林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以珍稀干果、精品水果、生态休闲等为鲜明特色、效益显著的示范基地,在五年内创建十个乡镇和一百个生产发展、农民富裕、生态良好的兴林富民示范乡村。

  4建设思路

  4.1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

  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合理开发、科学经营的原则,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发展适宜的特色产业,形成不同发展模式。

  (1)城郊经济型

  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农业论文,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的发展模式。

  蚌山区燕山是新农村建设示范镇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巨大的发展平台。镇、村两级抢抓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机遇,立足服务于经济开发区建设,鼓励农民围绕开发区来创业致富,大力发展城郊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基地+农户”、“基地+协会”模式,积极发展城郊型农村经济。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民传统生产方式根本转变;实施阳光工程培训,抓好村民的素质和技能培训,实现村内近4500多名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发展花卉苗木,经济林果,建设城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施徐农贸市场;推广清洁能源,建设“大棚、圈舍、厕所、沼气”四位一体的庭院经济。深度开发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城郊经济型新农村既有城市的特点,又有农村的优势,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纽带,因此城市郊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重点就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针对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问题,以人居环境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环境整治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造林绿化工程”、“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针对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苗木的需求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2)生态林业园区发展带动型

  选择生产水平较高、群众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地区发展林业精品园和示范区。建设怀远石榴高产高效无公害示范区、名优经济林果示范园、高标准农田林网示范区,采用设施栽培和有机栽培方法生产档次较高的林业产品,如无公害石榴、绿色食品及有机茶叶、果品等,创建林特产品牌产品。

  (3)庭院经济与技术培训、劳务输出型

  一是城市规划区各村建设重点以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为切入口,带动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务输出。采取定点培训和“大篷车”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把培训班办到街道办事处和各个村子;二是既没资源又没有区位优势的村镇,积极发展庭院经济,设立农民培训专项补助资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外出务工型”职业技能培训。

  (4)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型

  是指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自然及生态优势,顺势借力,选点突破农业论文,以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及旅游产业为特色,有效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怀远县常坟镇的常遇春墓、进洪闸、新农村建设蚌埠第一村——集西村、花鼓灯艺术中心,五河县的沱湖、严小姐墓、大巩山风景区,固镇县濠城镇垓下古战场遗址,禹会区秦集镇天河景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龙子湖区李楼乡等五个省级旅游乡镇立足资源优势谋求发展,走出一条“开发景区建新村,建设新村美景区”的良性发展道路。

  旅游产业带动型的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大力保护环境和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旅游产业品牌,二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实现村庄的硬化、亮化、绿化、美化;三是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四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逐步改变村民的观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5)特色林业产业带动,村企互动型

  平原农区推进长防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千村绿化”工程、万里绿色长廊建设工程和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把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与“千村绿化”工程结合起来,大力营造经果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提高现有农田林网和片林的科技含量,发展林业产业和林—瓜菜—鱼—农作物;林—花卉苗木;林—药;林—家禽等模式的循环经济。实现“村村绿”、“村村美”和“村村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怀远和蚌埠市郊区发展石榴、花椒,形成石榴生产“万亩县、千亩镇、百亩村”,做大做强石榴产业;在固镇县和五河县建设 2000 亩名优经林果基地,形成农林复合经营优质果品绿色产业群,固镇县杨庙乡张巷村依托千亩梨园形成 “果—草—牧”的生态模式;在郊区以桃为主,在五河县的大巩山林场、怀远县的平阿山林场、大洪山林场和唐集镇建设 5万亩黄连木生物质能源生产基地;淮上区的千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在圩区镇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并加快二线圩堤的植树造林,营造生态防护林。将河、湖、路、堤、林、城融为一体,使之成了一条集防洪、交通、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景观长廊。使“绿色蚌埠”建设重点明确、特色明显,基本形成一县一特色、一村一品的格局。

  走产业化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是实施产业化、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最基本条件。农户+企业+基地的形式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

  (6)丘陵山区生态经济型

  丘陵山区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好生态公益林,因地制宜,林、果、牧、粮综合发展,山、水、林综合治理,增加林草覆盖率,发展生态旅游,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良性循环之路。

  4.2推进以兴林富民示范工程为核心的生态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兴林富民示范工程是高效生态林业建设的核心,是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助推器,是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提高广大林区农民收入、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在以花卉苗木、低产林改造、森林旅游、林产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兴林富民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基础上农业论文,积极推进高效生态林业产业体系的构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综合效益。

  以林业龙头企业、产业协会、造林营林大户为重点,做好产业帮扶和服务工作。配合金融部门,推行林权抵押、担保贷款,发展对林业的财政贴息贷款、农村小额信贷等,拓宽林业产业的融资渠道。

  4.3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两项主要内容,而开展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建设、村庄绿化、平原林网化等又是实现村庄整洁、乡风文明的最有效的营林措施。

  一要构建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安全体系。加强300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做好生态公益林效益监测评估,重视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推进生态公益林科学经营和良胜发展。

  二是实施生物防火林带工程,以荆涂山、大洪山、平阿山、大巩山以及城区周边山场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建设高标准生物防火林带1000km。

  三是推进村庄绿化示范村建设。充分利用村旁、宅旁、渠旁、路旁以及空心村、空心庄等宜林地资源,加强村片林的改造,促进迹地更新,提高村庄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绿化美化村庄,优化农民生活环境。五年内计划建成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200个。

  四是开展通道绿化。通道绿化是连接城乡绿化的纽带,是城乡绿化一体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展示地方形象的重要窗口。我们将以生态景观建设为重点,抓好高速公路、省道、县道的绿化,提升绿化档次,提高绿化率。五年内计划完成通道绿化1500公里。

  4.4加快推进生态文化工程建设

  弘扬传统的生态文化,倡导爱护自然生态、野生动植物,加快形成科学文明的发展方式等,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发展现代林业为抓手,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弘扬“爱惜自然、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树立文明的生态观念,营造人人爱绿、惜绿、建绿的社会氛围。道路林荫簇拥,农田林网环绕,村庄绿树笼罩,院落花果香飘是人们努力追求的优美生态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普及生态知识,发展循环经济,宣传生态典型,弘扬生态文明,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和消费行为,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实现农村乡风文明提供强大动力。大力宣传林业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创造优美环境、拓展致富空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农业论文,形成全社会爱护树木、保护生态、崇尚文明的良好风尚,营造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氛围。

  4.5推进部门服务体系建设

  各级林业部门要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制订规划,细化目标,硬化指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力服务。要以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林业站和林业科研所为主体,推进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步伐,配合我市实施的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林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工程建设科技含量,推进了全市林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进程。

  以远程林农教育培训网络为辅助,开展科技下乡等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服务和林业技术培训。引导林农学林业科学,练林业技能,长林业本领,从根本上促进林农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落实林权,加强林政管理。通过林木林地的确权发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严格实行限额采伐,依法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实行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制度。要帮助农民发展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到环节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真正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

  4.6探索合理的居民参与管理机制

  建立“农户、社区干部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合理的社区参与共管体系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调动和发挥社区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实现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与社区发展互利互惠、和谐并进的目标。

  课题来源:蚌埠市林业总体规划项目(2008-2028)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福建林学院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福建林学院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